大连 旅顺口 -- Dalian Lushunkou

旅顺信息

旅顺口区工业经济与科技创新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

发表日期:2025年4月27日

  共有 926 位读者读过此文  


2024年,旅顺口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3%,多项指标增幅排名位于全市前列。2025年1-2月,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达67.3亿元,同比增长3.6%,其中装备制造业贡献产值58.1亿元,增速达5.1%。锚定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60亿元目标,旅顺口区正以“链式突破、集群跃升、创新驱动”三大引擎为桨,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,驶向更加壮阔的蓝海。

延链补链强链,锻造韧性增长极

在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,一条条“产业长龙”正以链为脉,串珠成链。1-2月,全区船舶制造及配套、轨道交通装备等六大重点领域实现产值54.9亿元,同比增长6.3%。船舶产业链引入了智能焊接机器人、高端舾装等配套企业,推动从“船壳制造”向“高附加值系统集成”跨越。

近日,16828TEU超大型集装箱船——“东方向日葵”轮在旅顺口区成功交付,这是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锚定“绿色低碳”、“数字智能”两个赛道,坚持“绿色化生产、数字化运营、智能化制造”三个创新理念的重要里程碑。随着全球航运市场绿色转型的加速,船舶产业将继续推进高端船舶制造技术的创新,助力行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迈进。

轨道交通产业链依托中车大连公司龙头牵引,吸引11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,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6%。通过“延链拓高端、补链填空白、强链提能级”,全区产业韧性持续增强,2025年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将突破150亿元。

品牌赋能,铸就产业新地标

当“旅顺制造”的金字招牌在渤海湾熠熠生辉,产业集群的澎湃动能已势不可挡。大机车产业园内,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90%,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;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汇聚众多国家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大连亚明智能工厂压铸车间内,机器人手臂精准完成取件、喷涂等全流程作业,AGV实现物料智能配送,5G网络实时传输生产数据至云端分析平台,智能化覆盖率超90%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,亚明与上下游百余家供应商实现数据共享,原材料合格率达100%,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样板。2024年,全区新增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12家、创新型中小企业45家,累计获评企业达87家,其中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6家,夯实了产业链基础。旅顺口区实施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倍增计划,支持中远川崎、德迈仕、亚明等领军企业建设卓越级智能工厂,推广“5G+工业互联网”“5G+3D舾装可视化”等30个标杆应用场景。同步推进船舶制造、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“数实融合”,目标三年内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100%。

创新潮涌,激活发展原动力

近日,大连亚明与大连理工大学、大连交通大学联合申报的“新能源汽车电驱、电控铝合金壳体一体化压”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大连亚明持续深耕产教融合,与高校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,与大连科技学院合作成立“智能制造产业学院”,签订实习基地协议,联合培养技术人才。双方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,校企合作不断探索和实践“定制培养”机制,亚明为机械类专业学生提供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、模具设计、模具制造等多项实践培养,把制造行业先进的智能化、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式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,切实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,不断为企业输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区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9家,总量达到166家,提前实现倍增目标。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,辽宁省瞪羚企业12家雏鹰企业23家,梯度培育工程有力有效。旅顺口区着力引育创新人才,累计获得大连市科技人才项目支持31项,成立市级以上产学研联盟9个,中石化催化剂成立我区首个院士工作站。新增市级高层次人才17批次123人、紧缺人才3批次19人。着力推进成果转化,累计提供技术转化服务1240项,形成技术收入超110亿元;支持企业承担“揭榜挂帅”、重点研发计划,2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奖励,其中2024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全市总数近一半。

下一步,旅顺口区将深入开展轨道交通配套提升行动,聚焦新能源领域扩能增产,进一步提升本地配套率,着力打造200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。抢抓行业黄金发展期,支持高技术船舶制造业加快发展,提高总装设计制造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水平,着力打造100亿级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。助推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发展壮大,支持龙头企业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,着力打造50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。在双岛、长城等区域布局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,着力打造300亿级产业集群,让“旅顺智造”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闪亮名片。在这片千帆竞渡的热土上,旅顺口区正以“风正好扬帆”的奋进姿态,书写新时代工业强区的辉煌篇章。

 

来源:旅顺口发布